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ESG可持续投资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2020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30·60目标)。“30·60目标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作为国家战略性优先事项,已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我国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都将加速发展,对保险机构而言,发展绿色金融有多种途径,从国际经验看,ESG可持续投资是保险公司在资产端开展绿色金融最常见的方式。截至2020年,全球前十大保险公司中已有九家明确宣布其正在践行ESG可持续投资。

ESG可持续投资的概念和负责任投资通常不加区分,以世界银行、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和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等三大国际组织的定义最为权威,均指向在投资实践中考虑环境(E)、社会(S)和治理(G)等三大因素,它们也构成了ESG可持续投资的概念内涵。

环境因素,涉及自然环境和自然系统的质量和功能,通常包括气候变化、碳排放、环境污染、资源效率等方面;社会因素,涉及人和社会的权利、福利和利益,通常包括人权、劳工标准、健康和安全、多元化政策等方面;治理因素,涉及与被投资公司管理相关的治理问题,通常包括公司治理情况、廉洁经营、公司透明度等方面。

在实践中,ESG可持续投资的概念还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已不断拓展出包括ESG风险、ESG评级、ESG信息披露等在内的外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架构体系。ESG可持续投资本质是投资机构在投资实践中纳入ESG的风险考量,其中既有可能带来超额回报的上行风险,也有可能带来负面财务影响的下行风险。风险与机会的识别需要体系化的信息披露和持续的数据分析作为支持。在ESG可持续投资领域,已经形成了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等具有国际公信力的ESG信息报告标准,其发布的ESG信息披露框架和指引为企业进行ESG信息披露提供参考,而明晟(MSCI)、路孚特(Refinitiv)、富时罗素(FTSE Russsell)ESG评级机构则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企业的ESG评级,最终使投资者可以有效的识别、分析和管理投资的ESG风险。

 

二、我国保险机构开展ESG可持续投资的战略意义

第一,现代公司治理已从股东利益最大化进入到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新阶段,开展ESG可持续投资有助于提升保险机构社会形象,企业发展获得更多支持。保险公司作为社会风险的承担者,其业务模式决定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将更好的提升其产品的可信度,而开展ESG可持续投资正是展示保险机构对社会承诺的最佳窗口。此外,开展ESG可持续投资还能提升保险机构自身的ESG评级,从而对提升公司自身价值也有重要意义。以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制定的保险业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为例,“在投资管理中考虑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是其五项重要考量之一。

第二,开展ESG可持续投资有助于保险机构维持其资产管理业务的竞争力。全球越来越多的主权机构、养老金和其他资产所有者均已将ESG投资理念纳入了其投资框架中,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资产管理人选聘。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统计,截至2018年在美国和欧洲,ESG可持续投资已经分别达到整体资产管理规模的26%49%。自2006年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UN PRI)鼓励投资者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中以来,全球签署UN PRI的机构已经有最初的100家增加至超过3000家,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00万亿美元,我国大陆地区目前也已有55家金融机构加入了UN PRI,包括2家资产所有者,40家资产管理者和13家服务提供商。摩根士丹利的一项调查表明,全球57%的资产所有者预计未来将不会把资金委托给没有践行ESG投资理念的资产管理机构。

第三,ESG可持续投资有助于提高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的风险调整后收益。ESG可持续投资能够创造超越大盘的超额收益,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实证数据验证。以采用正面筛选法编制的MSCI ESG领先指数(ESG Leaders Index)为例,该指数代表的ESG投资组合带来了超越基准的超额收益率和相对基准更小的波动率,从而有效提高了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特别是在中国等新兴市场,ESG策略的有效程度更为明显(见表1)。

1 ESG指数和全市场指数的收益风险比较

 

 

全球市场

新兴市场

中国

MSCI全球市场指数

MSCI全球市场ESG领先指数

MSCI新兴市场指数

MSCI新兴市场ESG领先指数

MSCI中国市场指数

MSCI中国市场ESG领先指数

收益(%

9.86%

10.04%

7.16%

9.22%

11.84%

16.28%

风险(%

14.53%

13.96%

17.43%

17.02%

20.48%

21.48%

夏普比率

0.62

0.65

0.36

0.49

0.53

0.72 

注:20141031日至2021228日,所有风险回报数据均按以美元计价的指数计算。数据来源:彭博

 

第四,ESG可持续投资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转型风险。碳达峰和碳中和的“3060目标”将加速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在此背景下,金融业在满足巨大的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的同时,也需要更加关注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带来的转型风险[1]。转型风险对保险资金运用的一个体现是被投的“棕色”企业的抵押品贬值之后,信用风险的全面上升。将ESG分析纳入整体投资框架将是应对转型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负面筛选等手段规避“搁浅资产”[2],能够很好的降低投资中可能面临的因偿债能力或抵押品价值下降导致的信用违约风险。

第五,ESG可持续投资有助于保险机构把握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来的战略发展机遇。实现“碳中和”需要大量的绿色、低碳投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1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的讲话中提到,根据各方测算,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保险资金的超长期特征,与“30·60目标的超长期承诺有着天然契合,通过ESG可持续投资的理念,保险机构一定也能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应用和交通电气化、建筑节能减排、工业节能改造、低碳固碳技术推广等领域找到大量符合其资金性质和风险偏好的投资机会。

 

 

三、我国保险机构开展ESG可持续投资的实践策略

开展ESG投资能够将传统的风险与回报二维考量扩展至三维,增加了投资对环境社会的实际影响这一新的维度。以下我们参考国际经验,同时结合保险机构自身的资金性质和业务特点,从ESG投资流程的设计、ESG投资策略的选择、ESG评价体系的构建三个方面,探讨我国保险机构开展ESG可持续投资的实践路径。

 

(一)ESG投资流程的设计

从国际资产所有者ESG投资实践经验来看,投资机构若要能够有效贯彻ESG可持续投资,通常需要具备以下三点特征:一是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高度认可ESG投资的价值;二是具备ESG分析和决策能力,或者愿意承担制定必要流程体系以及相关能力培训的短期成本;三是能够推动外部投资管理人和服务提供商提升对ESG可持续投资的关注。

ESG责任投资与保险公司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要求存在诸多共性,因此也更容易获得保险机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支持和认可;同时保险资金的长期性也令其有意愿承担必要的短期成本,以获取更多的长期收益;另外保险公司作为资产所有者,处于投资产业链上游,有能力也有条件推动ESG可持续投资贯穿整个投资流程,包括影响外部投资管理人与服务提供商。

为保证ESG可持续投资的顺利实施,保险公司需要设计一套成体系的ESG投资流程,具体而言,建议我国保险机构从五个步骤出发:内部共识、原则指引、检视纳入、外部推动、评估报告。

1.自上而下形成共识。在充分了解客户、政府、员工、股东等利益相关方对ESG因素的诉求,以及评估自身能力与市场定位后,需要确保将要实施的ESG战略与公司的使命、愿景及核心价值观能够协调一致。公司在董事会及管理层达成共识,并且自上而下的统一对ESG价值的认可,这将有助于在全公司中贯彻落实ESG可持续投资理念,并尽可能为后续具体执行消除分歧。

2.检视投资原则并修订投资政策。投资原则和投资政策是指导公司投资的纲领。形成共识之后,保险公司应当检视其投资原则及投资政策,使ESG因素融入其中,从根源上体现ESG理念。另外,在公司委托外部投资管理人管理资产时,也需要特别制定投资管理人的选择、任命以及监督过程中所涉及的ESG考察标准。

3.对现有资产进行梳理并在规划大类资产配置时纳入ESG因素。保险公司在进行战略资产配置规划时,也可以考虑将ESG可持续因素纳入战略资产配置流程和情景分析中。例如,在制定资产配置假设时,在参考各类资产历史风险回报数据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将ESG因子融入前瞻性判断或者压力测试中。此外,还可对现有资产按照ESG标准进行重分类,区分绿色资产、棕色资产,并制定更为详细的投资管理要求,如报告ESG事件,以及明确禁止或限制投资某些高污染、高碳或不符合社会责任原则的行业。

4.遴选和监督投资管理人。在大类资产配置规划制定完毕后,即进入投资组合构建过程,这一过程如果由内部团队完成,则需要选取具体的ESG可持续投资策略(具体见本章第(二)节);如果通过聘任外部管理人执行,则需要在委托投资指引中提出ESG可持续性要求,具体而言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五点,一是考察投资经理的投资理念;二是评估投资经理的ESG整合能力;三是评估其在投资组合构建和投资决策形成过程中如何纳入ESG因素;四是在进行投资经理的选择和任命中考虑ESG因素的权重;五是要求其报告具体采取的行动和实现的成果,并进行监督及后续评估。

5.执行并报告评估。信息透明也是ESG可持续投资流程中的关键一环。保险公司在开展ESG可持续投资后,也需要监督和定期报告自身的ESG投资活动,包括投资经理对其投资理念和投资政策的阐释以及执行情况的检视、ESG因素的投资业绩归因、ESG投资产生的环境、社会影响分析等。

在制定以上ESG投资流程时,我们认为其中有两点是特别需要关注的,一是公司董事会及管理层对ESG投资的价值统一认识,在内部形成共识;二是在投资管理人的选择、任命和监督过程中强调纳入ESG因素,在外部形成推动。

 

(二)ESG投资策略的选择

综合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简称GSIA)与UN PRI等国际组织对ESG投资策略的分类,目前国际主流的ESG投资策略可以分为筛选策略、ESG整合、主题投资、股东参与和影响力投资五大类:

1.筛选策略:包括负面筛选、正面筛选和规范性筛选;

ž   负面筛选策略根据ESG标准,剔除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标的;

ž   正面筛选策略投资于相对同业ESG表现更好的标的;

ž   规范性筛选策略根据国际通行的企业行为准则,剔除不符合最低标准的公司;

2.ESG整合:系统化的将ESG因素与传统的财务分析相结合,将ESG与传统财务因素同时纳入证券分析、投资组合建立与投资决策流程;

3.主题投资:对与可持续性相关的主题或标的进行投资,如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绿色低碳等;

4.股东参与:利用股东权利影响企业行为,股东权利包括投票权、提案权以及必要时的诉讼权,以促使公司遵循ESG理念,提高ESG绩效和可持续性;

5.影响力/社区投资:旨在解决社会或环境问题的定向投资,如可以将传统慈善与负责任投资进行结合,投资建设养老社区,建立扶贫基金以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从投资规模看,根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统计,筛选策略为最为常用的策略, 2018年全球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6万亿美元,其中接近20万亿美元为负面筛选策略;其次为ESG整合策略,总额达到17.5万亿美元,并且规模增速较快,20162018年平均每年增长超过30%;股东参与也是全球投资者常用的ESG策略之一,资产管理规模达9.8万亿美元;主题投资与影响力/社区投资虽然绝对规模不大(分别约1万亿和0.4万亿美元),但却具有较高的增速,主要受益于近年来ESG相关主题ETF基金的迅速发展(见图1)。

数据来源:GSIA

1:全球ESG策略投资规模及年复合增速

 

对我国保险机构而言,由于其存量资产规模较大,增量资产增速较高,而开展ESG投资的紧迫性也很强,因此应当综合运用以上五大类策略,加快ESG投资布局的进度,同时也避免过度集中于一种策略带来的风险。筛选策略方面可以探索建立内部标准或者借助外部系统形成ESG筛选规则,通过正面筛选发掘标的增值潜力,通过负面筛选管理标的下行风险,兼顾保险资金的收益性和安全性;主题投资方面,“30·60目标下保险公司应重点关注绿色低碳投资,同时可以关注与“长期、长远、长效”理念契合的主题投资机会,重点通过ESG主题资管产品和投资基金进行主题投资;ESG整合方面,保险机构在对被投企业进行估值时,可以在传统的财务指标基础上,纳入ESG因素考量,从更长期的视角评估公司价值与发展潜力,更加体现保险资金运用更关注长期价值的特点;股东参与方面,可以利用保险长期资金的优势,重点围绕股权投资,进行积极的投后管理,行使股东权利,来促使被投企业改善ESG表现;影响力/社区投资方面,可以利用保险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强大的资金实力,发挥传统慈善与负责任投资的桥梁功能,有针对性的向低收入群体、中小企业、公益项目提供低成本资金,投资支持养老、幼儿照料、平价住房、医疗护理等社区服务能力建设,参与乡村振兴等开发性项目,与负债端的养老、健康、农险等业务板块结合,解决我国社会治理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在实践中,各保险机构也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投资能力,在五大类策略中有所侧重,例如中小型保险机构可以在前期更加偏重筛选策略与主题投资,后期再逐步加强ESG整合能力并建立ESG整合框架,即在研究、投资组合分析和投资决策中同时评估ESG与传统财务因素。在对ESG投资的原则、方法和流程熟悉之后,可在中长期利用保险规模大、期限长的优势,更加突出股东参与和影响力投资,也将ESG投资的运用推向深入。

 

(三)ESG评价体系的构建

ESG评级评价是连接被投企业ESG信息披露与投资者投资应用之间的桥梁,是ESG投资中的关键一环。国际上,ESG投资起步较早,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ESG评级评价体系。

国际通用的ESG评价一般采用三级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主流ESG评价机构以指数提供商为主,其ESG评价体系均为基于ESG核心要素、自上而下建立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二级指标延伸为10-15个具体主题,如一级指标中的环境就细分为气候变化、自然资源等;三级指标则更加精细,如自然资源再细分为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针对每一个三级指标,综合风险暴露程度与公司应对情况进行打分,并给予不同指标不同权重,逐级得到整体ESG评分。

ESG数据基础之上,更深入的ESG整合还是依赖于对实质的判断和把握。虽然表面看目前主流机构的ESG评级框架大同小异,但其中指标的计算与权重的选取才是反映其价值判断的核心所在,比如开展ESG投资通常作为ESG评级的第三级指标,不同机构基于各自对ESG投资重要性的判断会给予其不同权重。

对全球领先的ESG投资机构而言,使用指数提供商发布外部ESG评级只是其投资决策的参考,一套优秀的内部ESG评级评价体系才是真正的ESG投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内部ESG评级体系的建设,可以基于对ESG议题内涵和实质性的理解和判断,进行更深入的整合,也是目前国际领先保险公司的重要实践成果。例如,安联保险公司通过构建内部ESG评分,针对所投资的主要资产类别,规定最低投资得分门槛,用于负面筛选策略,同时该ESG评分也作为对投资管理人监控的标准之一。

ESG评级评价流程的搭建通常包括4个步骤:数据获取、指标计算、权重选取和最终评级结果。数据来源上,大多采用企业信息披露、专业数据库、新闻媒体等公开信息,以保证数据的客观和透明,少数也会参考专业机构调查等非公开信息作为补充;指标计算上,不同于一般财务指标多为客观数据,对于ESG指标评分,采用披露数据的定量计算和采用研究员主观判断的定性分析既可以有所侧重,也可以有机结合。权重选取上,主要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给予不同指标不同权重;最终评级结果上,可采取基于细分指标的得分与权重,并结合适当的主观调整,最终加权得到整体评分或评级。

因此,对于国内保险公司而言,初期考虑技术等因素限制,可以优先利用外部第三方评级机构数据,但考虑到其评级体系中权重不透明,侧重点与价值观可能与公司不完全兼容,需要逐步考虑探索建立内部的评级评价体系。

 

四、结语

ESG责任投资的兴起为保险机构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力的挑战,仅仅依靠传统的保险资金运用和资产管理方式简单外推,无法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30·60目标”催生了巨大的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保险资金可通过股票、债券、债权/股权投资计划、产业基金、信托计划、PPP项目等多种形式为绿色产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但这也对保险资金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需要着重加强ESG可持续投资理念与投资能力,一方面把握绿色低碳转型投资机会,另一方面积极应对气候相关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尤其是低碳转型带来的资产“搁浅”风险。保险公司在践行ESG可持续投资的过程中,可通过合理设计ESG投资流程,综合运用ESG投资策略,探索搭建ESG评级体系,在管控风险获取收益的同时,创造积极的环境和社会影响。

 

 (本文首发于《保险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5期,作者为白雪石、任桥、刘鑫、金林立。白雪石为阳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配置策略部部门负责人、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员兼职研究员;任桥为阳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配置策略部资深研究员;刘鑫为阳光保险集团投资管理部门负责人;金林立为阳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配置策略部助理研究员;


[1] 转型风险指的是在实体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政策、技术和市场认知的变化,对某些企业、产业带来的风险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财务与金融风险。

[2] 国际能源组织(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将“搁浅资产”定义为: 在正常使用寿命前结束使用、不再产生经济效益的投资,包括矿产开采权、化石燃料储备或可能导致高碳排放的基础设施等。

话题:



0

推荐

白雪石

白雪石

32篇文章 1年前更新

阳光保险集团绿色金融工作委员会成员、阳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境外投资部部门负责人,中国保险学会智库专家,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负责公司境外投资组合管理、投资策略和绿色金融战略实施。曾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大类资产配置体系的搭建,及资产配置部门的组建;在担任投资组合经理和交易员期间,运用宏观策略,在股票、外汇和贵金属投资中取得了出色的投资业绩。白雪石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届本科生校友会副秘书长、首届本科生校友导师、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上海高金学院(SAIF)金融MBA兼职导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生导师、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生导师及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生导师、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持证人,并且是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 Institute)教育顾问委员会工作组成员、欧洲货币集团《机构投资者》杂志("Institutional Investor")全球投资论坛(大中华区)顾问委员会成员、论坛共同主席、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协会境外投资与对外开放专委会委员、ESG责任投资专委会执行专家、行业发展研究专委会特邀研究员

文章